布莱恩艾勒沿着湄公河顺流而下,用引人入胜的描述,将与湄公河保护者们的对话展现出在读者面前。泰国清莱的大河,图片来源:Simon Matzinger湄公河是世界上第十二大河流。从生物多样性的角度来说,其重要性次于亚马逊河,是世界上最低出产的内陆渔场。它也是一条国际性河流,发源于中国青藏高原的冰川区域,流经缅甸、老挝、泰国和柬埔寨等国,最后在越南流向南海。因此,湄公河既可以沦为流域六国主张各自权利的焦点,也可以沦为合作的出发点。气候变化激化了此地区的风险和不确定性:世界屋脊气候变化的速度相比之下多达平均水平,专家们近来收到警告称之为,本世纪末,喜马拉雅冰川将不会消失三分之二。然而,《最出色湄公河的最后时光》并不是一本关于上述急迫问题的政策性报告。忽略,华盛顿特区的史汀生中心中心东南亚项目主任布莱恩·艾勒却编写了一本引人入胜的开放式书籍,而且笔调并不像标题所影射的那么沈重。这本书在相当大程度上是一本生动的游记。艾勒从中国云南省的一个叫作雨崩村的地方抵达。在这个小小的藏族村落里,艾勒实地考察了澜沧江(湄公河中国境内河段)源头附近高海拔地区人们生活方式的大大变化。过去的十年中,这个村庄沦为登山者和精神旅行者的旅游圣地。游客们在曾多次完整的步行山路沿线留给了成堆的垃圾。一些居民将房子租用外来人,并因此而发家致富,但在这个过程中,他们却丧失了自己的文化传统。路经下游流域,艾勒探访了澜沧江(湄公河)干流上的第一座大型水坝——漫湾水电站。漫湾水电站1995年竣工,曾允诺不会为偏远地区带给低收入和兴旺,但结果却使得因水电站建设而被南迁的很多人都陷于贫穷。如今,漫湾水电站是湄公河上游的六座大型水坝之一,为云南省获取了丰沛的电力资源,甚至连加密货币挖出者也被更有来,利用这里的电力为其耗电量极大的挖矿机供电。然而,尽管水电站的发电能力令人推崇,但它却给渔业(湄公河下游流域膳食蛋白的主要来源)、河流生态,以及倚赖洪水带给的天然沉积物的农业系统造成了负面影响。近几年,老挝不受中国铁路、橡胶栽种、矿业以及水电投资的影响,再次发生了极大的变化。